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 > 百科知識

百科知識

市政建設配套費真的必須交契稅?

2024-11-14 04:42:16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一個學員說:他們那里,地稅跑到住建局打印出各公司繳納的市政建設配套費,然后以此金額要求繳納契稅——承受國有土地使用權契稅。

  這個配套費是新建、改建、擴建不動產(chǎn)交繳納或補繳納的規(guī)費,跟契稅應該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為什么要交契稅呢?

  但是,大家都認為要交契稅。包括稅務人員、稅務專家和許多會計,尤其是契稅交得非常多的房地產(chǎn)行業(yè),你去問問房地產(chǎn)會計,十有八九都會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你:配套費本來就是要交契稅的。

  眾口鑠金、三人成虎,果真如此嗎?通過這件小事,來剖析一下納稅的規(guī)則。

  首先學習基礎知識。契稅是對轉移土地、不動產(chǎn)產(chǎn)權征的稅。關于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時,契稅的計稅依據(jù),《契稅條例》和《細則》是這樣規(guī)定的:

  《契稅條例》說: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契稅的計稅依據(jù)為成交價格。

  什么是“成交價”呢?

  《契稅條例細則》規(guī)定:條例所稱成交價格,是指土地權屬轉移合同確定的價格。

  可見,從契稅的基本規(guī)則看,其計稅依據(jù)是合同確定的價格。比如,出讓土地合同約定價格1億,地方***減免你1千萬、返給你1千元,你仍然要按1億這一合同價格,來交契稅。

  這就是契稅的法規(guī)、規(guī)章所規(guī)定的這個公式,以后會用:

  契稅計稅依據(jù)=成交價=合同價。

  一直以來,這一規(guī)定是明確的。但2004年,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lián)合發(fā)了一個財稅【2004】134號文,對以上規(guī)則進行了解釋:

  134號文是一個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出偏差的文件,我把原文,以及其它兩個相關文件,放在一起,另成一個文章,供大家參考。

  134號首先進行明確:

  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其契稅計稅價格為承受人為取得該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全部經(jīng)濟利益。

  其核心是:“全部經(jīng)濟利益”,通俗講就是買這地花的全部的錢!

  “全部經(jīng)濟利益”與“合同約定的價格”顯然不一樣,前者范圍明顯大于后者。規(guī)范性文件明顯在法規(guī)與規(guī)章的規(guī)定之外加大了納稅義務。這一加大納稅義務的規(guī)定,在《條例》和《細則》中,并未有對財政部的授權。

  所以,134號文這一規(guī)定,必定只能是對《條例》和《細則》解釋而非改變,它也必須要遵循“成交價=合同價”這一基本規(guī)則。

  理解134號文這句全部經(jīng)濟利益,還有兩點非常重要:

  1) 只針對“出讓”國有土地,不適用于其它方式取得土地。其它方式取得土地,只能按《契稅條例》及其細則的規(guī)定納稅。

  2) 此經(jīng)濟利益,只局限于“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

  所以,企業(yè)支付的一筆錢,要不要被征契稅,關鍵看其是不是“為取得出讓土地”而支付的。

  比如,如果是轉讓土地,則所有支付都不能適用本條征契稅;如果是為進行建設而支付的,也不能適用本條征契稅。——這就是直接得出的結論。

  再比如:土地出讓合同約定,受讓方要建設一些安置房無償移交給***,則這些安置房顯然地構成了經(jīng)濟利益,應按其公允價值,繳納契稅。因為它是合同中約定的經(jīng)濟利益。同理,合同約定的必建項目是限價房呢?則其售價與市場價之差,應該作為支付的經(jīng)濟利益,繳納契稅。

  反之,如果是在合同約定的范圍與事項之外,企業(yè)因為受到其它釘子戶的阻礙而支付的賠償,則不屬于合同約定的經(jīng)濟利益,不繳納契稅。

  但麻煩的是,這句話之后,134號文又對之進行了一個細化,導致諸如配套費之類的支出,被認為“本來就該”交契稅。

  (一)以協(xié)議方式出讓的,其契稅計稅價格為成交價格。成交價格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市政建設配套費等承受者應支付的貨幣、實物、無形資產(chǎn)及其他經(jīng)濟利益。

  協(xié)議方式出讓土地,契稅計稅依據(jù)為成交價,這一規(guī)定與《條例》無異,同時規(guī)定:“成交價格包括……配套費……等承受者應支付的利益。”

  注意,凡契稅中的“成交價”三字,在《細則》里是被明文定義了的,成交價=合同價,財政部也不能修改、只能使用。實際上我們看到,134號文也沒有重新“定義”成交價,只是指出,其有可能包含了配套費。

  所以,134號文只這樣理解:如果成交價里包含有配套費,則配套費不能扣除,因為它是“取得土地的全部經(jīng)濟利益”。

  反之,如果出讓合同價格中沒有配套費,能夠理解為:契稅計稅依據(jù)=成交價=合同價+合同外配套費嗎?

  顯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它與《條例》和《細則》的規(guī)定相矛盾;其次,從134號文中得不出這樣的規(guī)定;最關鍵一點,134號文不能突破成交價=合同價,這一基本契稅原則。

  134號文接下來,又規(guī)定了競價出讓方式:

  (二)以競價方式出讓的,其契稅計稅價格,一般應確定為競價的成交價格,土地出讓金、市政建設配套費以及各種補償費用應包括在內。

  這一項規(guī)定與上項協(xié)議出讓方式如出一轍。先是肯定其一般為“成交價格”,同時規(guī)定包括配套費、補償費在內的其它費用包括在內。

  所以,我們分析的要點也是一樣的:這些費用如果包括在成交價、合同金額之中,則征契稅;如果本身就沒有包含在合同之中,則也不能認為“成交價=合同價+合同之外的相關費用。”

  理解以上問題的核心要點,是理解,“成交價”三字有著明確的《細則》定義,規(guī)范性文件只能在其定義的規(guī)則之內進行解釋,解釋為“合同約定的全部經(jīng)濟利益”才是合法的。

  如果在解釋與適用時,超過了《細則》定義范圍,包括了合同約定之外的經(jīng)濟利益,則顯然就錯了,要么解釋與適用錯了,要么134號文錯了。我傾向于認為134號文是正確的,是這樣的解釋與適用錯了。

  明白了134號文的真實意義,我們就知道了,“配套費本來就要征契稅”,“配套費一律要征契稅”,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當面臨稅務機關以配套費征契稅的理由時,納稅人如果敢于進行爭議的話,其理由參考如下:

  1、 如是自己土地不是出讓取得,則完全不應該被契稅,完全不適用134號文,而按《條例》與《細則》納稅。

  2、 出讓土地情況下,如果自己的配套費(以及其它支出)不是出讓合同約定的支出,則也不應該適用134號文,因為134號文不能違反上位法,不能重定義“成交價”,它只能是針對合同內支出進行規(guī)定。

  3、 “為進行建設”而繳納的規(guī)費,并非“為取得土地”而繳納的規(guī)費,這一點從各地《配套費征收管理辦法》中可以找依據(jù)。比如,某直轄市的配套費征管辦法規(guī)定:

  第二條 凡在本市城市(鎮(zhèn))規(guī)劃區(qū)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統(tǒng)稱建設項目業(yè)主),均應按本辦法規(guī)定繳納城市建設配套費

  就是說,繳這個費是為了建設,而非為取得出讓土地。這樣,直接與134號文自己規(guī)定的“為取得該土地支付”相矛盾,從而不適用于134號文。這一點也是一個可利用的理由。

  從規(guī)則上理解稅,與從表面上理解稅差異何其之大。納稅之事,只有輸贏,沒有對錯。

  相關知識——房企無須就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申報繳納契稅(附地方口徑匯總)

上一篇:冀財稅[2021]29號 河北省財政廳 國家稅務總局河北省稅務局關于確定城市維護建設稅納稅人所在地有關事項的通知
下一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征求意見稿》的修改建議

熱門文章